中国船舶工业协会《2023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全球领先,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成效明显,行业收入利润持续回升。但世界经济提高速度放缓,国际航运市场出现阶段性调整,船舶行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3年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量21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2%;新接订单量37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7.7%。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23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5%;2023年1-6月,1176家规模以上船舶工业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7.1亿元,同比增长24%;利润总额95亿元,同比增长187.3%,重点监测船舶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利润率达到4.1%,达到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
展望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国际航运市场将继续处于下行调整区间。随着《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的出台,将推动全球航运业、造船业加快脱碳减排进程,对新造船市场将产生非消极作用。预计2023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保持在9000万载重吨的较高水平,新船订单量超过1亿载重吨,手持订单量保持在2.2亿载重吨左右。我国造船完工量将突破4200万载重吨,新船订单量超过5000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保持约1.2亿载重吨。
本公司主要是做公务执法船艇、旅游休闲船艇和特种作业船艇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属于船艇制造业,是国内知名的高性能铝合金、金属及多材质复合船艇设计生产企业,是国内领先的新能源船艇设计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绿色工厂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广东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等资质。此外,公司子公司澳龙船艇是国内知名的高性能铝合金船艇设计生产企业,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托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优异的产品性能和齐全的产品线结构,公司已在行业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知名度高,市场地位突出。
本公司主要是做公务执法船艇、旅游休闲船艇和特种作业船艇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客户提供从应用设计、产品制造到维修保养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是国内优秀的铝合金、金属及多材质复合船艇供应商。
公司基本的产品根据用途可分为公务执法船艇、旅游休闲船艇和特种作业船艇产品,按动力源可分为新能源船艇、传统能源船艇。
公司生产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材、铝材、树脂、胶衣、玻璃纤维等;主要设备包括发动机、发电机、齿轮箱、通导设备、电力推进系统、信息化产品等,其余辅助及装饰用品如家具、五金配件等。公司产品的用料主要差别体现在船型设计、制造工艺和集成技术的差异上。
原材料、设备及辅助材料的采购是公司产品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公司成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原材料、设备质量检验制度和严格的供应商资格评审制度。公司整个采购运作模式在ISO9001质量规范的框架下进行,原材料、设备和辅助材料均直接向国内外供应商及其经销商采购。
公司采购方式分为专船专用材料采购和常备材料采购。专船专用材料包括发动机、通导设备等,由公司技术部门依据销售订单来制定专船专用材料采购清单。常备材料包括五金件,棉等。公司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及仓库根据原材料供应市场特点和自身真实的情况确定常备材料采购安全库存表,由仓库根据安全库存制定采购清单。
公司主要采取“订单生产”的生产模式,依照订单组织生产,同时接受客户、船舶检验部门对船艇设计和建造过程的检验。
公司获取订单后,由项目部编制项目建造计划,其中包含技术、生产、质量、采购等部门的工作。船艇从技术中心设计开始,按照每个客户技术方面的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包括船体、轮机、电气、内装设计等专业,将确认的总体设计报送船舶检验部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技术中心再进行生产设计,并给生产部下达生产设计图纸;采购部根据建造计划编制设备、材料纳期计划;生产部门在建造过程中,按照船舶检验部门要求做报验。船艇下水后,还需进行一系列性能测试来验证船艇的各项性能,如系泊试验、倾斜试验、航行试验等;最后通过船舶检验部门合格检验,并取得法定证书。
公司主要是通过招投标及竞争性谈判方式获取订单,采用直销模式向国内外客户销售产品。直销模式与订单生产模式相互补充,能够大大减少与用户沟通的中间环节,及时、高效地了解市场动态;同时直销模式更有助于客户资源管理、技术交流、订单执行、货款回收等。
船舶行业通常以25年为一个大周期。上一轮造船大周期从2000年开始,全球造船完工量快速上升,至2011年达历史高点1.7亿载重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平均船龄21.7年,为2005年以来高点,部分船舶超期服役,运力替换需求势在必行。此外,碳中和、限硫令等政策也加速了船舶行业新周期的到来,老旧船更新换代大潮即将开启。
供给端方面,受海运市场长期低迷影响,全球活跃造船厂商持续减少。根据Clarksons数据,全球活跃船厂从2008年的1014家下降至2022年的373家,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上半年,骨干船企平均生产保障系数(手持订单量/近三年完工量平均值)约3.2年,部分企业交船期已排至2027年,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CCI)为798点,10年来首次接近800点,创近年来新高。行业整体产能偏紧,有利于公司获取订单。
2022年底至2023年初,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服务消费和接触性消费得到非常明显提振,其中旅游市场的复苏最明显,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同比增长63.9%;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2023年1-6月水路旅客运输量11787万人,同比增长146.8%。
滨水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符合人们对环保、低碳、休闲、舒适的追求,慢慢的变成了一种时尚的休闲方式。同时,滨水旅游还有整合旅游资源、带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提升城市形象等功能,一直以来是政府大力扶持的方向。
伴随着政策扶持和宏观环境向好,以及滨水旅游文化的兴起,海洋海岛旅游、内河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将得到逐步发展,我国旅游休闲船艇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
在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船舶低碳新规一直在升级,航运业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明确,国内鼓励政策持续不断的增加,新能源船艇产业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中国船舶工业协会《2022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新接订单中绿色动力(601330)船舶占比达到49.1%,创历史顶配水平。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2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拥有内河运输船舶10.95万艘,考虑到多数内河运输船舶均采用燃油作为推进系统动力,未来新能源更新改造市场潜力巨大。
公司通过布局纯电、甲醇燃料动力、氢燃料电池动力以及混合动力等多种形式的新能源船艇,使公司新能源船艇的适合使用的范围覆盖了内河及近海的多种船型,为公司抓住船舶行业绿色化趋势红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万千米,是典型的海洋大国。当前,海洋经济正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自然资源部2023年4月14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占比与去年持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水平;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海上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凭借其距离用电负荷近、发电稳定、不占用陆地土地资源等优势,近几年发展迅速。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22全球海上风电报告》显示,预计到2031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55GW。海上风电运维船是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的专用船舶,是公司重点拓展的产品。公司及子公司已有丰富的海上风电运维船的生产建造经验,海上风电良好的发展前途,将会带动公司海上风电运维船等特种作业船艇的需求。
此外,其他特种作业船,如海洋清洁船、消防船、养殖工船等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看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公务执法船艇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公务执法船艇在我国船艇市场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大多数都用在维护海洋主权及维持水域秩序,其客户主要为国家与水上活动有关的部门,如海事、海关、海监、港航、渔政、公安边防、水警、水政、防汛及其他维护海洋主权及维持水域秩序的部门或单位。随着我们国家海洋执法水域面积逐步扩大,执法要求不断的提高,公务执法船艇呈现主尺度更大,机动性、船体强度更强,信息化集成技术更高的发展的新趋势,公务执法船艇升级和列装需求旺盛。
公务执法船艇是公司的主体业务板块,通过长期深耕,不断开发新产品,持续拓展客户群体,公司已成为国内公务执法船领域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有能力为相关执法部门供应很多类型的公务执法船艇。
根据国家“军民融合”发展规划,我国大力推动船舶、海工、核工业、航空航天、兵器电子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在“民参军”上,将合理界定并逐步减少许可管理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投资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目标。规划中,特别强调了要“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民融合产业进入政策机遇期。公司凭借在国内公务执法船艇市场的竞争力,获得了与国家大型军贸企业强强联合进军国际防务船艇市场的机会,公司防务船艇业务规模有望迅速增加,成为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现有渡轮平均船龄已超越25年,开始步入更新高峰期。香港政府已从2021年开始,计划在十年内分两个阶段购买47艘环保渡船,更换现有的52艘旧船。据悉,新更新的渡轮客位数300-1000座不等,部分还将采用新能源混合动力,香港政府为离岛渡轮航线亿港元。此外,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显示,香港海关、海事、水警等部门2023年度购买新船预算达到47.6亿港元,涉及巡逻艇、追截艇、警轮、登陆艇等多种公司能匹配生产的产品。香港船舶市场需求加速释放。
基于客户潜在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研制和技术突破,使公司在十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中,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发机构和持续创新的机制,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公司始终致力于将最新技术成果与船艇设计相结合,实现公司船艇性能的不断的提高,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表现更为优异。
船艇设计是船艇建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了船艇最终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公司成立了专业的研发设计团队,配备有先进的研发设备,使公司产品的设计研发全部实现数字化,积累了丰富的船型设计数据库资源。目前,公司能够独立完成从产品的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到完工设计等完整的设计流程工作,是国内同类船企中少数几家具备完整设计能力的船艇制造企业,在行业内竞争优势明显。
公司坚持“成就客户、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以优良的品质作为品牌的坚固基石。公司获得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201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45001-2020)、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1-2016)、诚信管理体系(GB/T31950-2015)、履约能力管理体系(GB/T31863-2015、GB/T33718-2017)、知识产权管理体系(GB/T29490-2013)认证,严格执行国家检验标准,同时还引进了国外优秀船舶企业的检验标准及领先的工艺技术,充分实现用户的高标准严需求。公司坚持引入先进的理念和创新技术并举的方针,坚持产品的安全性,同时突出产品的舒适性、美观性、加强人性化设计理念,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公司产品类型丰富,从用途上涵盖了各类型的公务执法船艇、旅游休闲船艇和特种作业船艇,如巡逻艇、执法艇、渔政船、缉私艇、客运船、岛际交通船、观光游览船、豪华游艇、海钓船、消防船、科考船、风电运维船、引航船、趸船、挖泥船等。此外,公司还通过船艇材料的技术创新,使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如碳纤维船艇、钢-玻璃钢复合船艇、铝合金-玻璃钢复合船艇、钢-铝合金复合船艇等。目前,公司可同时生产全钢质船艇、全铝合金船艇以及多材质复合船艇,满足多种类型旅游休闲船艇、公务执法船艇和特种作业船艇的市场需求。齐全的产品结构不但提高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而且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公司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顺应船艇产业升级,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将绿色理念贯穿船艇制造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的全部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通过应用氢燃料电池、纯电、甲醇燃料动力等新能源动力技术,使公司船艇实现低碳排放、零碳排放,践行绿色制造的理念。工业与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的2017年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显示,江龙船艇已通过了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
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关键技术人员在船艇制造业从业多年,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研发实践经验,对船艇制造业有深刻的认识。公司上市以来,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数逐年上升,核心人才团队稳定。2022年6月公司成立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员工实施激励。本次员工持股计划以公司业绩为核心考核指标,旨在统一激励对象和公司的利益,推动激励目标分批实现。
船艇制造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细分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之一,其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也受国家及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如未来国家及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出现对公司业务发展重大不利变化,则将给公司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采取措施:公司凭借多年深耕公务执法船艇、旅游休闲船艇和特种作业船艇等细分市场的品牌效应和技术优势,重点拓展新能源船艇市场,大力开发“一带一路”国家等海外市场,努力平抑单一市场波动和产品单一的风险。
目前,慢慢的变多的传统玻璃钢船艇公司开始逐步进入金属及多材质复合船艇市场;同时,部分大型金属船舶建造企业也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慢慢的变多地参与到船艇市场的竞争中来。公司面临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风险。
采取措施:公司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推进船艇产品升级,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将绿色理念贯穿船艇制造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以促进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的全部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实现“材料新型节能、动力绿色环保、布局科技高端”。通过技术创新打造行业竞争壁垒,减少同质化竞争风险。
船艇是关系到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舒适度的重要装备。公司客户特别是政府采购系统的用户,对船艇产品的安全性能、社会影响方面很敏感。因此,若公司产品质量出现重大缺陷,将会极度影响到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多年积攒起来的市场口碑。
采取措施:公司坚持“成就客户、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以优良的品质作为品牌的坚固基石。公司已获得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201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45001-2020)、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1-2016)、诚信管理体系(GB/T31950-2015)、履约能力管理体系(GB/T31863-2015、GB/T33718-2017)、知识产权管理体系(GB/T29490-2013)认证,严格执行国家检验标准,同时还引进了国外优秀船舶企业的检验标准及领先的工艺技术,充分实现用户的高标准严需求。近年来,公司产品成功打入欧美铝合金船艇市场,公司产品的建造质量获得国外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针对不一样的客户群体需求,按照不同的船级社检验标准建造船艇,通过中国CCS船级社、英国LR船级社、法国BV船级社、意大利RINA船级社等多家船级社的工厂认可,且上述各船级社均派有验船师长期驻厂。公司坚持引入先进的理念和创新技术并举的方针,坚持产品的安全性,同时突出产品的舒适性、美观性、加强人性化设计理念,让客户满意,成就客户、铸就品牌。
船艇设计是船舶建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决定了船艇最终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而持续的技术创新也是公司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系着公司在激烈竞争中的市场地位。若公司的船艇设计能力薄弱且无法持续创新,则无法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缺乏竞争优势。
采取措施:公司历来注重研发设计能力及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凭借持续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等荣誉与资质。同时公司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研发设计队伍,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船艇属于大型定制化产品,其设计建造是一项较为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对生产管理人员的依赖性也较强。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公司员工的薪酬水平呈一直上升趋势。未来,公司若是不能有效化解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则将面临盈利能力变弱的风险。
采取措施:公司以国际先进企业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为标杆。通过项目合作和智能装备的对接,引入了很多智能化、订制化的产品,提高了公司的工艺装备水平,减少了人力成本的投入。随只能设备的逐步投入,公司产品的制造工艺将逐步实现升级,对人工的依赖将逐步减少。
随着公司国际业务的不断扩张,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外币业务,公司收汇额占据营业收入的占比较高,汇率波动会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影响。
采取措施:为有效规避外汇市场的风险,防范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好影响,公司拟使用与国际业务收入规模相匹配的资金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公司制定了《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对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的操作原则、审批权限、内部操作的过程、信息隔离措施、内部风险报告制度及风险处理程序、信息公开披露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能够有效控制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2023年上半年,在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带领下,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努力克服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不断加大营销力度,加快产能释放,优化生产组织,提高经营效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经营净现金流、新签订单等主要经营数据明显好于去年同期。新能源船艇建造经验进一步累积,交付了“氢舟1号”、“三龙湾2号”等多艘新能源船艇;风电运维船订单持续爆发,子公司澳龙船艇新签7艘30米级铝合金双体风电运维船;开拓了新的公务执法船艇市场,打开了公司发展的新局面。
但由于在手订单迅速增加,产能趋于紧张,生产管理、供应商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对成本管控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下半年公司将加强工时管理,扩大采购渠道,控制销售及管理费用,保生产、保交期,推动公司经营效益的进一步回升。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江龙船艇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船舶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动力源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绿色动力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